圖:信誼基金會「2~8歲遊戲行為與發展現況大調查」發表,信誼基金會營運長廖瑞文(後右3)、數位長陳信宏(後右2)與心理專家一起呼應在遊戲中看見孩子。(圖:信誼基金會提供)
台北訊---在手機、平板或已成為育兒日常的今天,爸媽是否還記得孩子第一次伸手邀你一起玩的畫面?這些看似微小的互動,其實正是孩子語言發展、理解世界與建構能力的起點。
信誼基金會最新公布「2~8歲遊戲行為與發展現況大調查」,針對全台9,981名幼兒家長,深入了解孩子在家中遊戲行為與能力發展的關聯性。結果顯示,遊戲可以讓孩子長出信心、主動學習、融入團體合作、解決問題,但3C過度使用,也可能悄悄抹去孩子的專注、毅力與關懷等能力的發展。
信誼基金會董事長張杏如進一步表示,問卷設計融入重要的發展指標,希望家長填寫過程中,也能對孩子的發展歷程與遊戲內涵有更清晰的認識,「每一份回覆,都是父母對孩子成長的關心;每一筆數據,都是我們支持育兒政策與教育服務的基礎。」針對這項調查,信誼除提出重點與呼籲,供家長、教師與政策制定參考外,同時邀請專家回應撰文編製《遊戲的力量》特刊免費贈閱,亦將舉辦專家講堂,透過實體活動、Podcast等服務回應,讓家長知道「在育兒的路上,我們並不孤單」。
一、當代父母肯定遊戲的重要性,期待更多的資源和協助
調查顯示,2~8歲孩童遊戲方式多元,近4成孩子居家遊戲以「父母或成人陪玩」為主,「自己玩」與「兄弟姊妹共玩」各占3成。年紀越小,越常與父母互動;進入幼兒園後逐漸轉向與手足或友伴一起遊戲。近9成家長認為「玩遊戲」有助身心發展,即便進入小學,仍有8成家長肯定遊戲帶來的正向影響,支持孩子繼續玩。
雖然現代家庭多為雙薪結構,父母工作壓力大、時間有限,但7成家長仍表示「再忙也想陪孩子玩」。近4成家長每天能陪孩子玩30至60分鐘,且有3成父母可以和孩子共玩超過1小時。7成以上父母因親子共玩感到愉悅,也有2成家長坦言共玩過程讓人「疲憊」、「無奈」甚至感到「虧欠」。對於資源助力需求,家長最需要實體親子活動和課程、遊戲場域、實用的遊戲清單或材料包,以及能學習共玩技巧的線上課程等資源的支持。
二、遊戲蘊含關鍵大能力,年齡與遊戲經驗影響能力展現
調查更將遊戲行為與八項關鍵能力對照,透過父母觀察,八項能力在遊戲中展現顯著程度,依序是:信心、團體合作、主動、解決問題、責任、毅力、關懷與專注。各項能力表現與遊戲時間和頻率呈現正相關,同時會隨著年齡的成長而表現越顯著。
張董事長對於調查顯示,孩子的發展曲線與年齡同步向上,大多數孩子皆走在「正常發展軌道上」感到欣慰。這不只是孩子的努力,更是反映出家長們持續學習與投入教養的成果。她談到,過去我們總是把讀書和玩視為對立的兩件事。讀書就是認真學習,玩就是浪費光陰。但對孩子來說,玩的相反是「不玩」,而不是「不好玩」。遊戲是孩子內在成長的需求,是孩子完成發展任務的方式。愉悅的主動參與並且得到快樂的遊戲,是孩子最自然、最有效的學習。她建議父母和孩子玩時,也要全心投入,不是陪他玩,更不要敷衍他,而是一起玩,並且真正和他在一起,共享遊戲的樂趣。
三、只有爸媽共玩不夠!友伴遊戲是孩子社會化的起點
共玩對象除了父母,手足和友伴同樣是孩子成長的關鍵資源。調查統計,週間有與手足和友伴互動5次以上的孩子,其能力發展表現明顯優於互動頻率較低的孩子。而有手足陪伴的孩子,在遊戲中展現的信心、團體合作、主動性、責任感、努力/毅力、關懷與專注等能力表現上,都明顯高於獨生子女。或因獨生子女家庭比例日漸顯著,調查顯示,有高達45%的孩子平日在家幾乎沒有友伴遊戲的經驗。
四、老是用3C填補遊戲時間?孩子失去的比你想像的多
3C裝置日益普及,許多家長將其做為安撫工具或育兒輔助。調查顯示,6成以上的孩子已開始使用3C設備,更有53%的2~8歲孩子已開始玩數位遊戲;假日是高峰期,每日使用時間平均超過1小時;每日玩數位遊戲超過30分鐘的孩子,其「毅力」、「責任感」、「專注力」等能力的表現低於3C使用較少者或是完全未接觸3C的孩子。研究也發現,使用3C時間會擠壓親子共玩的時間,間接削弱了「玩出能力」的機會。許多家長雖設有使用規則,但若父母本身為重度3C使用者,對孩子負面影響更顯著。
根據這次調查結果,信誼提出四大育兒呼籲,期盼社會共同打造遊戲友善育兒環境
1.遊戲重互動品質,而不是時間長短
孩子需要的是有質量的遊戲時光。建議父母讓孩子自由探索,扮演好「引導」的角色,讓玩成為學習和成長的起點。同時依年齡安排多元的遊戲和活動,刺激孩子的發展。
2.幫助孩子創造更多友伴共玩經驗
定期幫孩子安排同齡共玩、參加團體活動、參與親子課程等,讓孩子練習協作、分享與衝突處理。特別是獨生子女更要多創造「擬手足」的互動機會,彌補家庭結構的限制。
3.設立3C使用規範,預防依賴成癮
父母應避免把手機和平板當作電子保母,18個月以下的孩子盡量不要使用,2~5歲孩子每日使用不要超過1小時、睡前應避免使用,使用時由父母陪伴,選擇合適內容並適時引導和解說;上小學後螢幕時間每日也要在2小時以內,並注意是否影響家庭活動、睡眠和飲食習慣。家人多互動交流,讓3C成為學習和生活工具,而不是影響健康的阻礙。
4.父母共親職,是孩子最有力的後盾
家庭是幼兒第一個學習現場,父母共同參與教養,在親子共玩中孩子可以因父母的不同特質和專長,獲得更多刺激,也為家庭建立互補的育兒文化,成為孩子最穩固的後盾。
信誼強調:遊戲不只是玩樂,更是孩子能力養成的起點,但數位產品過度使用會削弱孩子的毅力、專注與同理心,家庭應訂定3C使用規範。陪伴孩子成長,親子共玩非常關鍵,能有效促進孩子在遊戲中學習生活和社交能力,父母應重視遊戲品質勝過時間長短。信誼基金會呼籲家長珍惜每一次陪伴的機會,用心陪孩子「好好玩」,讓家庭成為最強的成長基地。
信誼調查特刊免費索取~網址https://bit.ly/41rXgRo
收聽「信誼好好育兒Podcast」了解更多育兒秘方
問卷調查樣本背景說明
- 調查期間:2025年3月18日至4月20日
- 有效問卷&填答者背景:9,981份
- 填答者背景:87%為媽媽。其中30~45歲占88%、大學(含以上)學歷占88%。全職爸媽約22%、職場爸媽68%。居住地北部56%、中南部合計39%。
- 幼兒背景:男孩52%、女孩47%。49%為獨生子女。60%已入學。主要照顧者51%為媽媽、39%為雙親共同協力。年齡層2歲~未滿3歲22%、3歲~未滿4歲18%、4歲~未滿5歲16%、5歲~未滿6歲15%、6歲~未滿7歲12%、7歲~未滿8歲10%、8歲~未滿9歲7%。
玩出8個大能力!
。信心:願意嘗試新玩法
。主動:積極參與活動
。責任:完成應有的任務
。團隊合作:學會輪流協調和分享
。解決問題:學習克服困難
。努力/毅力:全心投入有始有終
。關懷:關心他人的情緒
。專注:不受干擾專心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