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3日
工研院「2018健康福祉創新服務推動計畫成果發表會」
(台北訊)因應高齡化社會來臨,中高齡族群重視健康養生,樂活休閒意識提高,生活支援相關產品與服務需求也持續攀升,健康福祉產業已是21世紀深具發展潛力的明星產業。在經濟部工業局指導下,工研院今(23)日舉辦「健康福祉創新服務推動計畫」成果發表會,特別邀請精聯電子、福樂多、众社企、及康健雜誌等知名產業專家與工研院分析師團隊,一同分享創新服務與福祉平台輔導成果。 因應人口老化快速,高齡化社會來臨,經濟部工業局以提升銀髮族群健康生活型態與生活品質為目標,推行「健康福祉創新服務推動計畫」協助銀髮產業相關廠商加速布局,提供讓人有感的服務並帶動台灣產業發展機會。工業局民化組副組長李佳峯出席致詞時表示,健康福祉計畫經由工業局連續2年的積極推動下,2017年已有包括特力集團、宏陽健康、聯新集團、品睿健康、中化銀髮、八福銀髮參與;2018年則有精聯電子、众社企、福樂多、康健雜誌等,共計10家廠商參與計畫的執行與推動,在健康養生、樂活休閒、生活支援、福祉平台等4大面向上,均有成果展現。以本年度4家輔導業者為例,透過應用資通訊科技加值,延伸服務能量至創新領域,成功展現企業發展優勢,不僅可帶動跨業投入合作,也滿足台灣在地健康福祉服務需求缺口,完備政府政策兼顧產業發展與人民福祉的目標。工研院產科國際所副所長鍾俊元表示,台灣高齡化速度相較於歐美先進國來得快速,2017年台灣平均餘命已達80.4歲,2018年國內65歲的壽命也首度超越14%,真正達到世界衛生組織所定義的「高齡社會」。台灣在不久的未來將面臨照護設施、人力不足、社會整體照護成本高昂等問題,因此在思考高齡者照護體系的建置時,建議可朝推動「高齡生活產業」的方向發展,並由政府與民間企業的密切合作,推動高齡者相關生活產業及新服務模式的建立與產業化,才能提高成功的機率及進一步擴大地域發展效益。根據工研院IEKConsulting報告,預估2018年台灣健康福祉產業營業額可達1,706億。隨著高齡化社會來臨與長照2.0政策的推動,促使更多廠商投入相關產品及服務,加上ICT科技應用於醫療、健康監測、穿戴裝置等產品愈趨普遍,以及數位化與智慧化技術衍生更多樣服務型態等趨勢,預估我國健康福祉產業營業額將逐年上升至2021年的1,990億元。此外,企業對未來三年健康福祉產業成長力道大多看好,在實際訪談國內重要業者中,有高達84.9%企業表示看好明年產業成長,並有30.8%企業認為成長幅度可達20%。 此次研討會邀請四家業者,分享參與健康福祉創新服務的經驗成果。包括:康健雜誌打造熟齡社群的數位服務平台,以健康、亞健康熟齡族群生活需求為出發點,串連並嚴選福祉產業供需兩端需求,透過熟齡生活實驗室帶動健康福祉服務與產品精準行銷;精聯電子則整合全方位智慧照護系統在居家、社區、與照護機構三大場域,提供完善的遠距照護與健康管理解決方案,並支援各地服務提供者,發展智能健康照護系統產品及優質服務;众社企則分享,以銀髮家庭為目標族群的休閒遊憩整合服務,建立「幸福家庭出遊趣」平台,與裕隆集團合作,結合旅遊、住宿、交通業者服務資訊,提供整合性樂齡無障礙旅遊資訊與服務;福樂多透過O2O虛實整合及B2B多元合作,與仁寶電腦發展結合體感科技的健康環運動套組,發展成線上線下「福樂多銀髮生活館」,以解決國內長輩居家運動不便與無法紀錄或分析問題。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研究團隊也公布國內健康福祉產業調查與消費者需求的研究成果。針對台北市、台中市、高雄市等3大都市,以及高齡化程度最高的嘉義縣、台東縣進行深度調查,希望對台灣中高齡生活需求有更完整的掌握,以提供產官學研作為發展健康福祉相關服務的參考。根據工研院調查結果,發現慢性病管理、課程學習、陪伴服務、輔具服務等4項服務商品,在近1年使用比例及未來5年使用之增加幅度相對較大,值得關注。工研院觀察分析,這四類服務正呼應居家生活、個人健康、社會參與等生活構面,業者在思考服務商品之發展與拓展時,建議以目標族群的生活需求出發,進行適度整合/串連相關服務,以提供中高齡消費者更完整的生活解決方案。「健康福祉創新服務推動計畫」以台灣在地需求出發,藉由剖析中高齡消費者需求與健康福祉產業鏈缺口,以供需分析結果作為創新服務輔導案的徵案方向,滿足高齡族群之健康管理、樂活休閒及生活支援等需求。另一方面,也輔導企業發展雲端化交易平台,將健康福祉產品與服務,整合在單一雲端服務平台上進行銷售,使消費者能夠從單一平台享受一站購足的多元化健康福祉服務。期待未來藉由複製擴散,布局國內外市場,向外輸出推動健康福祉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