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7日

高風險族群罹病風險高,併發症更猛更難控 醫籲:50歲以上+糖心腎族群免疫低下,及早預防護健康!

圖:醫師呼籲50歲以上、慢病患者應主動諮詢醫師帶狀疱疹預防資訊、及早護健康。
台北訊---據疾管署統計,台灣民眾一生中罹患帶狀疱疹的機率約為 32.2%,隨著年齡增長或免疫力下降,病毒就可能甦醒、發病!其中,年過 50 歲與患有糖尿病、腎臟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民眾,罹患皮蛇風險平均高出1.5  2 倍。而帶狀疱疹患者不只是皮膚發紅結痂,還可能承受如電擊、火燒般的疼痛,嚴重恐導致長期神經劇痛、中風、腎衰竭等併發症,甚至危及生命。

糖尿病、腎臟病、心血管疾病作為台灣常見、且對公共衛生影響深遠的慢性病類型,患者本就處於免疫力較低的狀態,更應重視帶狀疱疹潛在風險與影響。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李貽恒醫師、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歐弘毅醫師以及台灣腎臟醫學會秘書長許永和醫師共同呼籲:帶狀疱疹對三高慢病患者威脅不容小覷,務必提高警覺。50歲 以上與慢病患者應及早透過疫苗為免疫力「充電」,在疾病尚未找上門前,先保住自身防線!

皮蛇點燃發炎風暴!一年內中風、心肌梗塞機率急升

李貽恒醫師提及,心血管疾病患者為帶狀疱疹高風險族群,這類病人常有血管病變與慢性發炎傾向,導致免疫調節失衡,提高帶狀疱疹的罹患風險。帶狀疱疹會誘發全身系統性發炎反應,加速動脈粥樣硬化與血栓形成,一旦血栓阻塞冠狀動脈或腦血管,恐引發心肌梗塞、中風。研究指出,45歲以上患者罹患帶狀疱疹後,一年內中風風險提高131%。即使過了一年,長期追蹤也發現,12年內發生心血管重大事件的風險提高三成,可見這不是短期的影響,而是對身體長期的健康負擔。

李貽恒醫師也分享臨床案例:「有心臟病患者曾因胸口疼痛,誤以為是心臟病發作,歷經一連串檢查卻找不到原因,直到幾日後出現皮疹才確認為帶狀疱疹。」這類情況由於疼痛先於皮疹出現,常與心血管疾病混淆,不僅延誤診斷與治療時機,也加深患者的不安與焦慮

腎友感染帶狀疱疹,小病拖大病!恐加速進展至腎衰竭

台灣約有超過250萬人受到慢性腎臟病(CKD)影響,是隱形卻廣泛的慢性病危機。許永和醫師說明,腎臟病患者因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會干擾免疫細胞正常功能,導致整體免疫力下降,對病毒的防禦力明顯減弱。研究指出,腎病患者罹患帶狀疱疹風險比無腎病者高出1.4倍,若合併其他共病則風險疊加,而曾經過腎臟移植的患者,感染風險更高達9倍!

據統計,目前台灣接受透析治療的人數持續超過9萬人2,顯示末期腎臟病(ESRD)患者人數仍居高不下。一旦進入這個階段,腎功能幾乎無法恢復正常。已有研究發現,感染帶狀疱疹可能加速進展至末期腎臟病的風險,進一步增加透析與住院率,讓病情急轉直下。許永和醫師提醒,腎友代謝能力較弱,在日常用藥與治療皮蛇時,須由醫師謹慎評估整體治療策略,以避免錯誤用藥干擾腎臟代謝、加劇腎功能惡化,引發昏迷或其他嚴重併發症。

糖友罹皮蛇風險翻倍!劇痛+血糖波動,住院率飆升三成

歐弘毅醫師指出,台灣糖尿病患者近年有明顯年輕化趨勢,40歲以下盛行率持續上升,這些年輕糖友若血糖控制不佳,伴隨免疫力下降,可能提早面臨帶狀疱疹的威脅。研究顯示,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罹患皮蛇的風險為一般人的2倍。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患者感染帶狀疱疹後,病況往往更複雜,容易因疼痛劇烈、併發症增加或血糖波動大而需住院治療,導致住院率約為非糖尿病者的3倍,平均住院時間也多出約3日,進一步增加醫療負擔[10]

歐弘毅醫師提醒,糖友本身也容易合併其他感染或疾病,一旦皮蛇爆發,處理起來比一般人更困難,亦會提升疱疹後神經痛(PHN)風險,造成持續數月甚至數年不等的慢性神經疼痛,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尤其對年輕患者而言,慢性疼痛若未妥善處理,可能對工作、睡眠與心理造成長遠影響,形成血糖惡化與併發症加重的惡性循環。

即刻為免疫力充電,預防才能守住慢病不惡化

面對這樣多重風險,「預防」才是最佳防線。李貽恒醫師強調:「與其等疾病來襲後手忙腳亂,不如在健康時期就做好免疫力的防護,這對所有高風險族群來說尤其重要。」

根據國際指引,建議 50歲以上民眾,以及糖尿病、心血管與腎臟病等慢性病患者,應優先考慮接種帶狀疱疹疫苗。研究顯示,配合生活作息調整、壓力管理等綜合防護,施打疫苗可降低超過9成的發病風險,並有效減少疱疹後神經痛。

許永和醫師補充,目前帶狀疱疹疫苗與常見慢病藥物(如免疫抑制劑、降壓藥等)並無明顯交互作用,慢病患者不用太過於擔心。同時也呼籲所有高風險族群及早與醫師討論合適的預防方案,增強自身免疫力,守護健康、穩定病情,保障慢病控制不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