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4日

中醫『有清冠一號!流感不用怕』中醫藥疫情期間成果回顧

圖:中醫師大合照.
(記者林聖璋/綜合報導)疫情期間,中醫藥在防治COVID-19上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清冠一號的臨床應用。研究顯示,清冠一號能阻斷病毒入侵、抑制病毒複製,並減少細胞激素風暴的風險。臨床數據證實,其能有效防止輕、中症惡化及減少重症死亡,疫情期間公費清冠一號有185萬國民受惠。

後疫情時代,中醫診療需求顯著上升,越來越多民眾選擇以中醫治療咳嗽、感冒、鼻炎等新冠後遺症,顯示出中醫在公共衛生體系中的價值與接受度提升。中醫藥的多靶點治療特性將可進一步應用於傳染病防治與健康管理,持續發揮其獨特優勢。

臺灣清冠一號治流感的病理機轉

臺灣清冠一號在細胞研究中顯示,它可以透過抑制流感病毒神經胺酸酶(neuraminidase)活性來阻斷H1N1流感病毒複製,即使針對克流感(Tamiflu)抗藥性病毒株,臺灣清冠一號一樣有效;此外,流感病毒感染誘發免疫反應,造成系統性的發炎因子產生,細胞和基因體學相關的藥理研究證實,臺灣清冠一號通過多靶點的方式有效地調控重要的免疫訊息傳遞,進而調節相關細胞激素和免疫活化分子的表達,降低發炎細胞激素的產生;在動物實驗上也發現,臺灣清冠一號可以改善小鼠肺部因H1N1流感病毒感染造成的肺炎現象。這些證據顯示臺灣清冠一號可抑制H1N1流感病毒複製,降低過度發炎現象,改善病毒感染造成的肺炎症狀。

流感對身體健康的影響

本次探討流感對健康的影響及中西醫結合的防治方法:截至20252月初,台灣正處於流感流行期,主要病毒株為 A  H1N1,與本季公費流感疫苗株相符。第六週(2/2-2/8)類流感門急診就診人次高達 18.1 萬,創下近十年流感季最高紀錄。重症病例累計795 例,死亡病例達 160 例,其中超過 88% 未接種流感疫苗,突顯疫苗的重要性。

流感與普通感冒不同,嚴重時可能引發肺炎、支氣管炎或腦炎,對高風險族群(如老年人、幼兒、慢性病患)影響尤甚。預防應以疫苗接種為核心,並輔以勤洗手、戴口罩等良好衛生習慣,以及出現症狀時立即就醫。西醫治療主要使用抗病毒藥物(如奧司他韋),須於發病48小時內服用以發揮最佳效果;中醫則透過清熱解毒、扶正祛邪與體質調理來提升免疫力,與西醫結合可增強療效、強化體質、迅速恢復。對腎功能不全、肝病患者、孕婦與兒童等特殊族群,應謹慎使用抗病毒藥物並遵從醫囑。

綜上所述,預防勝於治療。透過疫苗接種、良好衛生習慣及中西醫整合治療,可有效降低感染風險,維護個人與公眾健康。

流感的中醫治療

傳染病在人類社會已存在數千年之久,中醫自古以來對抗傳染性疾病,累積了豐富經驗。《黃帝內經》:「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由此可見「時疫」傳染力之強,無人能倖免。流感易被視為普通感冒,卻造成嚴重併發症甚至死亡,免疫力較差者、老年人、嬰幼兒、孕產婦及有慢性病患者易發展為重症或危重症。中醫理論中,流感的主要病因在於人體禦邪能力較弱或不足時,風邪伴隨流行病毒入侵至肺、胃、皮、毛、口、鼻所導致。風為百病之長,臨床上較為常見的證候是風熱和風寒。

風寒束表臨床表現:惡寒重,發熱輕,全身或肢節酸疼明顯,無汗,頭痛,鼻塞聲重,或鼻癢噴嚏,時流清涕,咽癢,咳嗽,咳痰稀薄色白,治法以辛溫解表。常用藥物:荊芥,防風,紫蘇葉,生薑,羌活,麻黃,厚朴,藿香等。

風熱犯表臨床表現:身熱,微惡風,以發熱咽痛為主要表現,咳嗽,痰黏或黃,咽燥,治法以辛涼解表。常用藥物:金銀花,連翹,山梔子,淡豆豉,薄荷,淡竹葉,蘆根,牛蒡子,桔梗,甘草等。

流感推薦穴位按摩:合谷、風池:疏散風邪,利五官七竅;豐隆、足三里穴:可調理脾胃、清化痰濕。

飲食應以清淡為主,宜進食米粥、蔬菜等清淡、細軟、易消化食物。不得過用生冷海鮮、煎炸、油膩之品,避免增加脾胃負擔,防止復發。講求未病先防、已病防變、癒後防復,中醫是最佳的預防醫學。

流感併發症咳嗽的治療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疾病,感染後引起的症狀包括發燒、頭痛、肌肉痛、疲倦、流鼻涕、喉嚨痛及咳嗽等,有部分會有噁心、嘔吐以及腹瀉等腸胃道症狀,伴隨嚴重併發症,甚至導致死亡;最常見併發症為肺炎、腦炎、心肌炎、神經症狀(雷氏症候群)等。流感流行具有明顯季節性特徵,冬天是流感的好發季節,約於11月開始,流感疫情在農曆春節前後達到高峰。傳染途徑主要是透過感染者咳嗽或打噴嚏所產生的飛沫將病毒傳播給其他人,因此,在密閉空間,由於空氣不流通,更容易造成病毒傳播。精準醫療建構小組研擬中藥複方「新冠止咳一號」,治療新冠肺炎後期病患咳嗽,經過臨床實證展現顯著療效。

適應症:外感時疫,餘邪未盡,乾咳,痰少不易咳出,咽喉不利,胸悶氣短,倦怠乏力,口乾舌燥,舌淡紅苔薄白,脈浮滑。
病因:肺失宣肅、氣陰兩傷、夾痰熱。
治則:宣肺降逆止咳、益氣養陰潤燥、清熱化痰
藥物組成:麻黃、杏仁、紫蘇葉、麥門冬、桑葉、枇杷葉、石膏、黨參、紅棗、甘草、浙貝母。
藥物作用:麻黃宣肺平喘、石膏泄肺胃熱、杏仁平喘止咳、甘草益氣和中,四味合用治療流感、肺炎、氣喘等病;枇杷葉清肺止咳、降逆止嘔,治療咳嗽喘急、嘔吐;蘇葉解表散寒、行氣寬中、止咳平喘;桑葉能散風熱,清肺止咳,與枇杷葉合用治乾咳;浙貝母清熱化痰,開鬱散結,治療風熱感冒咳嗽;麥門冬養陰潤肺、益胃生津;黨參益氣生津,治療肺虛咳嗽;大棗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甘草祛痰止咳、清熱解毒、調和藥性。
臨床效果:消炎,排痰,緩解氣管平滑肌痙攣,促進肺泡血循環,增強肺換氣功能。治感冒、流感、氣管炎、支氣管炎、聲音沙啞、百日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