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7日

腸道異常症狀持續逾三個月 小心發炎性腸道疾病找上你?你是想拉又拉不出的「拉不拉多」族?想忍卻忍不住的「驚急拉」派?


台北訊:郭先生10歲開始,經常「裡急後重」、不時想上廁所卻只拉一點點,後來演變成便意一來停不住,每天腹瀉10幾次,不僅讓他無法專心上課,下課鐘響就得急奔廁所。
嚴重腹痛讓他學期超過一半的時間都在住院,永遠都在畢業照中缺席。耗時5年才被確診出罹患克隆氏症,為全台第九例確定病例。

嚴重的肛門廔管造成爛瘡,必須墊上紗布才能出門。身高150公分的郭先生,體重30多公斤,又矮又瘦,成為同學取笑、霸凌的對象。幼小心靈曾短暫動起輕生念頭,但一想到母親一直以來細心照護,很快打消念頭。郭先生度過了很長一段仰賴類固醇控制疾病的時期,雖明知副作用極大,但已是沒辦法中的辦法。在面臨繁重的升學壓力下,好強的他大量服用類固醇,即使再多不舒服,也隱忍下來,就是不想被看不起,認為別人做得到的事,自己也要做到,不想因為住院而耽誤到課業。

克隆氏症患者背後幾乎都有令人鼻酸、不堪的痛苦經歷,除了腹痛腹瀉,小腸一寸一寸發炎潰爛,近乎柔腸寸斷,部分症狀嚴重患者甚至出現糞水隨著尿道、陰道、皮膚廔管滲溢出體外等慘況。

一名四十多女性幾年前持續腹脹、拉肚子,必須常跑廁所,起初以為是腸躁症,服藥後,時好時壞,歷經一年多才確診為發炎性腸道疾病--克隆氏症,接受類固醇等傳統藥物治療,效果有限,小腸仍不斷發炎,一寸一寸地潰瀾,前後接受多次外科手術,但效果有限,最後小腸多次穿孔潰瘍,竟在下腹部皮膚造成三處廔管,只要咳嗽、打噴嚏,腹壓一大,腸道裡的糞水竟然循著廔管直接在皮膚滲開來,黃金沾滿了衣褲。

症狀類似大腸激躁症  發炎性腸道疾病易被輕忽
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學會翁昭旼理事長指出,發炎性腸道疾病為腸道免疫系統過度反應與錯誤識別所引起,依發炎分佈形態、侵犯腸壁程度,可分為潰瘍性結腸炎和克隆氏症。症狀與大腸激躁症類似,均為腹痛、腹瀉,因此常被患者所忽略

翁昭旼理事長分析全民健保重大傷病檔案,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從1998年到2013年,短短15年間便上升26倍,且人數持續攀升。以2001-2015年具重大傷病卡患者3806人估算,現今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約22,000[1]推測和飲食逐漸西化(高脂、高糖飲食),以及環境衛生改善有關。高雄市立大同醫院副院長登強醫師也指出,依據國外先進國家經驗,與衛生環境的關聯性最為明顯,環境衛生越進步,盛行率就越高。

腸道發炎  竟是因為環境太乾淨?!
登強副院長表示,老一輩的人總不乾不淨、吃了沒病,食物掉桌上、地上,撿起來拍一拍沙塵還是可以吃,看似不衛生,惜食的背後卻有這幾分腸道保健道理,因為腸道微生物系統與免疫力息息相關,透過日積月累的免疫力訓練,免疫系統才會逐漸成熟

早期國內發炎性腸道疾病病例相當少,但近幾年確診人數越來越多,吳登強副院長預估在十至二十年之後,全國發炎性腸道疾病病患將高達幾十萬人,盛行率直追歐美國家

不過大多數民眾對於發炎性腸道疾病的認知仍有不足,以致延誤就醫,以該名四十多的女性為例,在出現腹瀉、腹痛等症狀時,以為只是小毛病,只在住家附近的診所就醫,確診後才知道小腸已經爛了一大半。登強副院長指出,大部分患者確診時,均已就醫一年多,這也顯示第一線科、家醫科醫師對於這類疾病的認知及警覺性仍不

為此翁昭旼理事長表示,2016年、2017年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學會分別推出「病友手冊」、「潰瘍性結腸炎」與「克隆氏症」臨床治療指引,20176月還引進了在國外施行多年的「方便卡」,如有病友手持「方便卡」,代表如廁需求緊迫,面臨「驚急拉」窘境,社會大眾此時可以友善禮讓如廁空間。

輕忽五大警訊  當心發炎性腸道疾病找上你
此外,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學會提出五大警訊,提醒若以下症狀持續三個月以上,務必積極就醫
1.貧血
2.發燒
3.血便
4.腹痛
5.腹瀉:拉,不拉多(裡急後重)、驚!急拉(糞便失禁)

在五大警訊中,登強副院長表示以排便習慣的改變最為明顯,例如,想拉卻拉不出的「拉不拉多」族,或是便意來得又急又快,想忍卻止不住腹瀉的「驚急拉」派,一天狂跑十幾次廁所,有時還來不及坐上馬桶,就大便失禁拉出黏稠狀、不成形的水便、血便,因此,不管在家裡或是外出,都須穿上成人紙尿褲。

大便失禁已經慘,如果糞水從其他器官滲出體外,可令人難以接受,登強副院長,如果沒有妥善治療,小腸持續發炎、潰爛、肚破腸流,除了必須切除壞死組織之外,一旦爛到哪邊,哪邊就會出問題,例如,潰爛部分延伸至膀胱,糞水就會從尿道來出體外,「能想像小便時竟然尿出大便嗎?」。

如果爛至子宮、陰道,則糞水可能從女性私密處排出體外,苦不堪言。潰爛部位若觸及皮膚,則會在皮膚表面形成廔管,水便、血便就從廔管滲出來,散出異味,且容易引發感染問題。除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研究還發現,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罹患帕金森氏症、血液科惡性腫瘤等疾病 風險較一般人高出許多。

傳統手術治療  兩層樓腸道切到剩兩把尺長
在治療方面,登強副院長指出,以往柔腸寸斷的發炎性腸道患者因腸道組織壞死,只有切除一途!就有病患傳統因藥物治療不佳,陸續切除小腸,原本6-7公尺長的腸道,最後竟只剩下六十公分,僅約原本的十分之一,嚴重營養吸收不良,一百七十幾公分的成年男性,體重卻只有三四十多公斤

隨著生物製劑、免疫相關藥物等研發精進,讓發炎性腸道患者有機會重拾正常人生,登強副院長指出,發炎性腸道藥物可分為四大階段,一代藥物 (5-ASA)副作用小,且針對腸胃道作用,但藥效溫和,僅適合輕度患者。二代藥物以類固醇、免疫抑制劑為主,缺點為藥效短暫,適合急性症狀緩解,副作用多。

到了第三階段,抗腫瘤壞死因子生物製劑問世,對於症狀嚴重患者來,可是一大福音,可以有效抑制發炎反應,改善腹痛、腹瀉、大便失禁、糞水亂滲等症狀,但缺點為全身免疫力均會下降,登強副院長比免疫系統把槍都收回來,幾乎沒有抵禦能力,患者容易出現肺炎、結核病及泌尿系統感染

第四代腸道專一生物製劑納健保  降低手術切腸的風險
所幸第四代腸道專一生物製劑解決了這個困境,登強副院長指出,此生物製劑只抑制了管理腸道的免疫戰士,讓淋巴球、白血球不再跑到腸道組織胡亂殘殺自體正常細胞,有效緩解腸道發炎現象,人體其他部分仍維持良好的免疫反應,保持一定的戰力,抵抗外來的敵人,大幅降低感染風險,因此安全性高。腸道專一生物製劑已於10610月獲得健保給付,讓病友多了一項治療的利器。

郭先生在記者會上現身法,他表示,在接受生物製劑治療後,腹痛腹瀉等症狀獲得改善,現在勤上健身房接受重量訓練,不再是昔日弱不禁風、常遭霸凌的模樣。他大方分享罹病17年的經歷,提醒所有病友都應積極接受正規的治療,在醫師評估下用藥,就能降低手術切腸的風險,讓自己過得更好。
----------------------------------------------------------------------
[1] 台大醫院科部魏淑鉁醫師資料提供